欲望井 > 历史穿越 > 医汉 > 医汉 第50节

医汉 第50节

    熬糖要用到铁锅。
    刘彻道:“锅这东西应当可以反复用,倒是不妨事。”
    柴火也一样,南方遍地都是山林,难道还缺柴火不成?
    李长生道:“那便没问题了。”
    哪怕自己从未熬过糖,李长生应答起来也没有半分犹豫,仿佛他真的掌握这门技艺似的。
    刘彻道:“朕已命人前往南边取柘回来,听闻到了八月它便会多起来,正好趁这段时间把李卿你说的锅备好。一会你把要的锅灶样式给少府那边的人讲讲,我让他们配合你做准备。”
    李长生道:“敢不从命。”
    刘彻对李长生的态度非常满意,他也知道李长生不愿出仕,不过要不要高官厚禄不要紧,只要肯给朝廷干活就成了。
    只要能把事办好,刘彻还是非常尊重他们个人选择的。
    霍善在旁边听了半天,听到刘彻说命人去取柘了,等他们聊完正事后立刻问道:“到时候分根甘蔗给我们尝尝吗?”
    刘彻说道:“你怎么什么都想尝尝?”
    听说这小子在上林苑闲逛,看到啥就问上一句“这能吃吗”,等别人说“能吃”,他马上叫金日磾把他扛起来,他要亲自挑最好吃的分给大伙尝尝。
    他自己当然也跟着尝了。
    ……反正只这么短短几天,他们落脚的宜春苑这边能吃的果子全给他薅了一遍。
    刚才听人说他把小牛犊牵出来逛了一圈,还让那小牛犊啃了好些个花草。
    真就是他自己爱吃,他挑的小牛犊也爱吃!
    有小孩子在场,刘彻也没和李长生聊太久,很快便放他继续做包子去。
    倒是几个小孩被逮住了。
    刘彻道:“你们最近天天到处撒欢,功课怕是落下了不少。朕给你们安排了个先生,你们接下来一起跟着上课。”
    小孩子都不喜欢上学,听到要上课后一个两个全都垮下小脸。
    太子刘据却是喏然应道:“知道了。”
    卫登几人也只能跟着应。
    霍善倒是挺期待的,问太子刘据:“你都上什么课?先生讲什么书?”
    太子刘据说道:“学的是《春秋》。”
    霍善疑惑:“只学春秋,不学夏冬吗?”
    太子刘据:?
    到这时候,他才感觉霍善是个三岁小孩。
    太子刘据耐心地给霍善讲了讲《春秋》是什么东西,它其实是篇以鲁国为背景串联起来的编年体史书,不是平时讲的春天秋天。
    《春秋》最厉害的其实是言简意赅地把事情讲了出来,褒贬之意都暗含于那简短的表述之中。
    正是因为它可解读的地方太多,所以后世出了许多版本的“传”,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注释经典,以此来推广自己的思想主张。
    据说汉兴五世之间治《春秋》最有名的人要数董仲舒(这话是他学生司马迁说的)。
    只是对小孩子来说,关心的不是这书承载着怎么样深沉的思想,而是——
    “你看完《春秋》了吗?”
    “这书有意思吗?”
    “先生讲课有意思吗?”
    太子刘据边应对着霍善接连不断的问题边与他们一起往上课的地方走。
    其实先生讲课能有什么意思呢?但这话他不能跟霍善他们讲。
    他不想让父皇觉得他不好学。
    几个小孩抵达目的地,便发现候着他们的临时先生竟是个熟人——
    司马迁!
    饶是太子刘据给自己做了一路思想建设,努力告诉自己一会要给几个年纪比自己小的表弟和表侄做个好榜样,此时心里还是不由自主地冒出个不怎么尊敬师长的念头来——
    竟是那个上完茅房不洗手的?
    第42章
    霍善也认出了司马迁, 这人问题很多,可见平时也是极其好学的。好学的人肯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
    等司马迁给太子刘据行过礼,他便过去问人家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都去过哪些地方。
    别的还好,提到去过的地方司马迁能说的可就多了, 他曾经从长安出发, 绕着襄阳、长沙、庐山、会稽、临淄、开封这一路线走了一圈,约等于进环大汉旅行。
    当然了, 在大汉能支持这种环大汉旅行的人家必然不穷。光听司马这个姓氏就知道了, 祖上大小得是个官, 才能以官名为姓。
    传到司马迁祖父这一辈,他祖父按照当时的政策拿大批粮食换了个末等爵位, 司马迁父子俩得以免除徭役, 便可以待在家里专心读书了。
    这读得起书的人家, 那可就更富裕了。
    司马迁的父亲如今还在刘彻当太史令, 司马迁环游大汉归来后也因为其父的缘故当了郎中。
    这类郎官一般都是官宦子弟的起步官职,在汉朝前期还是挺值钱, 像司马迁、霍光他们便是先当个郎中在刘彻面前露了脸,后来便渐渐受到重用。
    不过同样是官宦子弟, 也有聊得来和聊不来的圈子。
    司马迁这种清贵之家养出来的年轻人, 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拜的师也都是当世名儒。
    像司马迁的老师一个是董仲舒,一个是孔安国,前者自不必说, 后者直接便是孔子后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司马迁天然便更亲近于同样出身的同伴。
    像霍光这种出身无名小吏家庭、且还是走外戚关系当上郎官的家伙, 往往不在他们的结交之列。
    今儿若是刘彻只让司马迁来教卫霍两家的孩子,司马迁心里肯定是不太乐意的, 若只是在教太子的时候顺便教教的话倒没什么问题。
    司马迁对霍善也印象深刻。
    既然还没开始讲课,司马迁就跟霍善他们聊了聊自己游历见闻。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讲就有点刹不住车。
    因为霍善也特别能提问,你才刚讲完一段,他就给你抛出新问题来。
    这些问题往往不难回答,而且很能勾起你的分享欲,司马迁一不小心就跟着他的问题讲了半天。
    几个小孩听得津津有味。
    等到有人过来通知说刘彻召他们过去一同用膳,司马迁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怎么办?
    上岗第一天什么课都没讲,光跟太子讲起自己的壮游经历了!
    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太史公一下子慌了神。
    司马迁眼下到底才二十多岁,远没到后来那毅然遭受一次又一次宫刑的冷静沉着。
    他眼神复杂地看向霍善,只盼着一会刘彻不要太生气,否则天子一怒这种事儿还真不是他一个郎中能承受的。
    霍善没收到司马迁投来的眼神,他虽然不知道这堂课和《春秋》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是因为他才变得和《春秋》毫无关系),却还是欢快地跑向那个他已经混熟了的内侍,积极发问:“是吃馒头吗?”
    内侍是最懂圣心的,知道霍善如今是御前的小红人,自是含笑回道:“对的。”
    霍善马上招呼自家几个表叔吃馒头去。
    当然,他还是很尊师重道的,并没有忘记教了他们一下午的司马迁。
    他热情地招呼司马迁一起过去刘彻那儿蹭饭。
    司马迁很想假装自己不存在,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躲不过的了。
    唉,还是太年轻啊,换个年纪大些、脾气沉稳些的人来讲课便不会犯这种可以轻易避免的错误。
    司马迁心情沉重地跟着几个孩子前去拜见刘彻。
    刘彻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远远瞧见司马迁那表情就知道这次授课可能不太顺利。
    刘彻朝霍善招手,让霍善坐到近前来,笑着问他刚才都学了什么。
    霍善本就是学到新东西后恨不得马上给人分享的,立刻给刘彻归纳总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是李时珍以前偶然感慨时说的,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学医一样,埋头读医书哪里有让李时珍他们带着到处走有意思呢?
    今儿司马迁给他们讲了自己游历的经过,霍善便记住了许多东西。
    他就着“行万里路”这件事给刘彻讲起司马迁说的那些地方风俗与传说故事,表示自己记住了春申君的宫室超大,治水那个大禹的坟墓在会稽,以及孔子的故乡是曲阜!
    刘彻听得微讶。
    没想到司马迁一下午竟能给霍善他们讲这么多东西。
    刘彻问:“这跟你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什么关系?”
    霍善道:“这些地方司马郎中都去过,所以他才讲得这么有意思。我要是去过了,肯定更不会忘记这些人了!”
    他还跟刘彻讨论春申君宫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们战国四公子都特别爱养门客,动不动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点怎么住得下这许多人!
    提到食客,霍善又有了新鲜的疑问:“您说他们给食客管饭不?这么多人的饭,得多少厨子才能做好啊!”
    刘彻大言不惭:“三千人有什么难的,你看你舅公他们带兵打仗,哪次不是上万人一起走?”
    霍善听后顿时对他舅公和他爹肃然起敬。
    这上万人的吃饭问题想想就特别难解决!
    司马迁:“……”
    好的,他知道了,这小子不是针对他,而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能把人带跑题。
    刘彻虽听出霍善讲的这些内容很多都和《春秋》无关,但也没打算追究什么。
    太子刘据也才十岁,没必要非逼着他猛学什么春秋大义。多听听外头的世俗人情也挺好的,就当开阔开阔眼界了。
新书推荐: 猎物 风流alpha的财阀之路(GL NP) 柠檬加盐气泡水(兄妹骨) 穿成孤寡男主?我反手拐走主神 重生后拿了宠妻剧本 傻白甜小皇帝又被佞臣以下犯上 我的科长 旧国怀中雪 斗罗之二哈也疯狂 触手怪抢了儿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