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陆振手抚髭须,道:“你且说来。”
    陆昭道:“拓跋氏西郊祭天,以立君权神授。然而这个祭祀与汉家南郊祭祀不同,并不以皇帝和百官为纽带两端,而是用以维系整个鲜卑族对皇权的认同。昔年王叡主持更化改制,废西郊祭天,就是将魏国的皇权与鲜卑旧族剥离开,继而以汉人为首的世家百官为力量之源。鲜卑旧语不再言于庙堂之高,胡服杂衣不再加于帝王之身,废弃西郊祭祀乃是对鲜卑皇权做了最后一次阉割。鲜卑代人与汉祚世家的尊卑早已颠倒,贵族的爵位与官制等级早已被涂抹,尊孔,易服,汉人从原先魏国政权的底层,重新一跃而上。”
    虽然谢云更改吏制,在六镇边将选官法里动了手脚,但其人本身也将世家执政推到了一个自专、自满的恶劣局面。与高屋建瓴的王叡相比,在陆昭看来,自不可同台而论。
    “如今,身为汉人的世家们已非石逆胡虏戈矛之下的两脚羊。我们重新掌握了庙堂之高的话权,街头巷尾的舆论,大量书写着世族的功勋,同时涂抹着皇室与宗王的形象。女儿日夜反观这段过往,深知皇室并非那般不堪,世族也并非没有责任,但更看到了黑暗之中的一条法则。当一个阶层掌握了话语权的时候,便会对潜在的威胁不遗余力地打压。如果不能言己之语,发己之声,那么他人便会对我们的过往、形象与尊严肆意抹黑。国家、民族、阶层,所有的斗争难分对错,只论胜败。没有掌握话语权的失败者,便不能对这个世道确权。唯有胜者,才能大罗升天。”
    “司空之职,掌宗室;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嚣;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其地位权力更与太尉等同。假使令北海公元丕重新掌此职,虽在职事上被架空,但一旦其占据平城六镇之力,恢复西郊祭祀,无异于重新拾起齐斧太阿。届时汉人又当如何自处,世家又当如何自处?因此,女儿宁可将太尉一职让给北海公,也不愿意再起拓跋鲜卑之旧威,贬损汉祚。”
    “太尉啊……”陆振略微沉吟。在各州设立刺史督军事后,太尉对于四方兵事功课便没有太多的干涉权,所剩的不过是部分军官的监督考察之责,并且分管太常卿、光禄卿和卫尉。太常卿虽掌礼仪祭祀,但与卫尉、光禄卿一样,直接对话皇帝。且由于孔圣之后孔昱加侍中,礼仪郊庙制度也早由尚书仪曹分领,太常不置已注定是常态。
    思忖片刻后,陆振慨叹而言:“百年之后,吾亦不愿做史书中一南夷、一蝼蚁耳。此事你既已察之幽微,不妨先私书信一封,致行台王令。至于长安方面,太尉之职军权意味较浓,北海公与我家分光,倒可稍稍缓解皇帝的不安。至于其他人家,王中书处自当说明,其余人家倒也不必解释得太过露骨。”
    陆昭连忙点头称是。
    “司徒和司空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两半,御史大夫的检察权被分散于三公各自监管,太尉也无军事指挥与调度之权。司徒掌人口土地既内政,但粮草资源却在司空手里。司空空有粮草财帛,却无法插手军事与郡国的具体政策。如此一来,三公就再也杀不出一家独大的局面了,丞相霸府时代不会回去,皇帝不会允许,世家们甚至更是乐见雨露均沾。外朝之大厦将倾,由中朝的尚书省接手。即便是录尚书事权倾一时,在会随着太子与行台的归来很快过去。”陆振冷冷一笑,“内朝无尊位,外朝无重权。呵,老皇帝看似妥协了世家,实际上还是在为太子量体裁衣啊。”
    制度上的量体裁衣,在当时的君主身上或许极为合适,但是转到子孙身上或许就大了。衣服很难彻底拆了重新改,那就只能找些垫子先点起来。一个人穿着垫起来的衣服,终归是不伦不类,走路都难以走好。而那些垫子,就是权臣、外戚与宦官。
    尚书省的独大本身是为最英明、最有能力的皇帝服务的,但同时也有着极为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在皇帝缺位时亦或是皇帝幼小时,权力也会以录尚书事的形式转移在权臣的手上。若不设录尚书事,则会被外戚与宦官们抢夺。
    而现在,这柄荆棘权杖寄托着世家的信任、太子的信任,终于交到了陆家的手上。在太子与行台回归之前,是否要呼风唤雨,是否要改天换地,全在执权者的一念之间。只是门阀执政,永远对一家独大充满了警惕,对一族专政充满了恶意,老皇帝用这把权杖将陆昭的野心开启,而她一旦踏错,必将受到最猛烈的反噬。
    这是皇权对她最高的礼赞,亦是对她最深的赌咒。
    第244章 止沸
    二月初十, 朝议决定为时任殿中尚书的陆昭加录尚书事。陆昭固辞不受。随后,陆昭请调陈留王氏、京兆卫氏、河东柳氏、京兆韦氏、陇西彭氏、吴郡朱氏以及扶风马氏子弟选入羽林军,充任殿前侍卫。继魏允被捕, 陆冲也因事功暂以散骑常侍的职位,假羽林中郎将一职。
    两日后, 朝议再请陆昭加录尚书事, 陆昭仍旧固辞。同时,金城行台在得知元湛请移都平城之后,开始集体发声抗议。中书甚至将大部分已经装车押往长安的诏书全部撤下, 重新搬回了玉京宫。
    长安城内发生的种种,对于早在二月初便退还灞城的北海公元丕来说, 已经明白了然。三公之制的改革,皇权与世家的暗战, 乃是自崔谅身死熊熊烈火之后的漫长余温。京师回攻战,陆归仅仅有夺取北门之功, 相比于陆归,元丕的战机可谓大功。作为有着阵斩敌将愿望的老狂人, 元丕对崔谅自刎的决策有些不满。但如今看朝廷内的风声鹤唳, 他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他已是世袭国公,统领北镇,这样大的功勋若是在年轻时, 可谓求之不得。但如今他在北境拥兵数万,如此大的功勋除了招惹一个徒有其名的三公之位与旁人的侧目,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好处。大胜或可名留青史, 但完胜必将引火烧身。
    身为宗室, 无论是长安还是行台的世家都对他抱有浓浓的敌意。甚至为了削弱他的功勋,开始命人散布一些谣言。譬如当年凉王攻打长安的时候, 他为什么不出并勤王?此次勤王又意在何为?
    对于种种泼污,元丕并不作任何申辩。其实对于当年凉王攻打长安,冷眼旁观就是他的本意。长安的帝王废除了族制,鲜卑与宗室地位一落千丈。他真想看看凉王是否能攻入长安,将政局清洗,让鲜卑和宗室恢复以前的荣光。他甚至对崔谅都不乏期待,他也知道当崔谅血洗长安时,就注定达到了此生权力的天花板。而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天花板,崔谅以一介寒门之资而触碰到这个高度,又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
    然而当陆昭来到北镇的时候,他仿佛忽然看到了撬动时局的力量。她也是世家出身,但亦生长于皇权背景。在家学与经传登峰造极的那片雪山之顶上,又露出一片火山的灰烬,她经历过痛苦的打磨与欲望的啃噬。她将他引入局中,并向他表示尊重,但这份尊重的方式却又小心而谨慎,对于郊祀的问题表达得更是隐晦。她小心翼翼操刀,精准地切割着各个势力的利益点,以期避免任何冲突所引发的内耗。
    譬如这次淄川王元湛所提及的迁都之事,陆昭甚至没有表示出任何回绝的意思。而是稍稍绕了一个弯,通过将谢颐、魏氏父子捆绑论罪的方式,绕过了皇帝和心思不明的皇子们,来试着与自己进行一场对话。而后日,便是陆昭来灞城以来使的身份正式面见自己。
    二月十四日清晨,陆昭以殿中尚书身份,持天子旌节、驺虞幡,驾法簿,随众两千余人前往灞城外。驺虞幡乃前朝之最重者,每每朝局之危时,兵事之险时,多用以传旨、止兵,见之者辄慴伏而不敢动。陆昭却并不以此为重,命大部分兵员停留在灞桥以西后,仅领千人与随驾过桥。而城上的北海公元丕见天子旌幡来此,连忙命人打开城门,随后亲自下城,依礼相见。
    此时以元丕为首一众北镇将领,另并元丕的长孙元澄、次孙元深,齐齐整整跪在灞城门前。
    陆昭也旋即宣读了皇帝的诏书:“夫大德重义,亟闻其教,世敝国危,希遇其人。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舍身固节者哉!北海公丕,文辩优洽,秉尚贞悫。当要逼之切,意色不桡,厉兵诛逆,气震凶党。白刃交至,忠志不移。古之怀忠奉贞,未云出其右者。今封北海公丕为太尉,兼朔方郡太守,督北六镇军事,持节,平尚书事。”
    原本元丕神色淡然,但是当他听到加封太尉一衔时,已然有些出乎意料。最后听到平尚书事的时候,面色已转为震惊。
    陆昭深知元丕脾性,此行也没有带太多世家子弟,殿内禁军还要交给陈霆与许平纲,因此仅带了吴玥和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冒牌的陈留王氏王赫随行。
    吴玥和王赫离陆昭较远。王赫对这些官职头衔并不熟悉,只皱着眉头不露声色地低声问:“这衔儿怎么听着和以往有点不一样啊。”
    王赫自崔谅进京后,执掌永宁殿周围的宿卫,这种诏书听得多了,竟也培养出一点语感出来。
    吴玥轻笑了一声,道:“你还真说对了,是和以往的不一样。你以前听的那些权臣的加封基本上是录尚书事加侍中。”碍于礼仪,吴玥也没
    有与王赫多说,只见北海公元丕激动地领旨谢恩,随后引陆昭等人入城。
    元丕毕竟年高,一场大战下来也是精力不济,但这次会面却不像上次那般泡脚濯足,而是衣冠齐整,连须发都精心修理过一番。
    “陆尚书请坐。”元丕既入内,也不执那些虚礼,“陆侍中首破京畿,得建不世之功,倒是我等老朽汗颜啊。不知此次陆尚书是否也能成功录尚书呢?”
    先前陆昭传书京畿已破,但长安北门的火光已是他拿到书信之后的事了。考虑到崔谅的兵力以及长乐宫内不可能没有严谨的布防,再加上这几日从长安城里传出的种种流言,他也不难猜出陆昭的书信乃是诳言,而自己着实被当成了七国之乱的梁王坑了一次。因此再见到陆昭,元丕也难得有什么好脸色。
    陆昭忙道不敢。
    元丕也懒作纠缠,以这几日长安的风声鹤唳和自己敏感的身份,能得到太尉这个加衔,他已经知道没有陆昭的推动和首肯,是不可能获得的。而朝廷没有令他立即罢兵,反而得到了仅次于录尚书事的平尚书事,他也没有什么怨言。
    陆昭道:“此次请北海公共平尚书事,也是皇帝陛下对北海公的倚重。如此,北海公倒也不必急于离开灞城。”
    元丕明白,平尚书事这一加官可以说让他有足够的理由留在灞城,以便观览尚书省公文。不过元丕也清楚长安城里那些人自然不会乐见自己真的入宫去平什么尚书事,不然的话不会连侍中这个加衔都不肯给。有了侍中,可以随时入觐面见皇帝,再加上执掌禁军的职权,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枢要,平尚书事。
    元丕落座后直截了当道:“既不必离开灞城,也不必入皇城吧。呵,貉子可恶。大汤止沸,鼎却未冷,你急着牵扯老子进去,要做什么,老子还不知道?被皇帝摩搓得快受不了了吧。”
    陆昭闻言也就不再多话。这位北海公的路数着实和其他世家有些不同,说话直刀子似的捅来捅去,奈何资历太老,她连还嘴的余地都没有。
    元丕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干涸喉咙,随后开口道:“这个平尚书事,我就不接了。入城实在不必,至于陆侍中要领尚书事还是平尚书事,自决即可。”
    陆昭道:“余下仍有一事,想请教北海公。”
    元丕知道陆昭所言乃是魏允、谢颐、魏明等人一事,这个案子在长安搅得风生水起,一是为了平下迁都一事,其次是要让元丕对于此案有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由这个意见,世家们也能看出北海公本人的一些意象,倒非一定要置某一方亦或某人于死地。
    元丕道:“魏明私交诸侯王,扣押文书,我欲收而斩之。至于谢家子与那个羽林中郎将,本公于北镇时既未见人也未有深交,不若请询司徒,以免失之中正。”
    对方既然以表明要严惩魏明,也基本表态断了魏明与谢家的线,更不会再与淄川王元湛有什么瓜葛。
    营帐内的大事,王赫与吴玥无法参与,两人借在帐外休憩的时候,闲谈了片刻。王赫先前觉得此次分封略有不同,如今听吴玥讲解才发现大有意味。
    “历来非尚书省官员参与尚书事不过四种,录尚书事、平尚书事、视尚书事和省尚书事。录即领也,领尚书事者可处理尚书省所受文书,有一言决策之权。平、视、省就相对次一等,即评议、参与、兼顾之意,并无决策之权。若领尚书事如霍光等重臣,便可算皇帝的辅政重臣,这样的头衔多加在三公之后。若仅领三公而不涉尚书事,势位就要少一大块。”吴玥耐心解释着。
    王赫问:“那如此一来,北海公岂非已得显用?”
    “非也。这次分封正是微妙在此处。”吴玥道,“领、平、视、省尚书事者若不掌握禁军 ,需要再加侍中,作为天子近臣得以言事。如今北海公未加侍中,可见朝廷并未有意让其入宫执政啊。如今陆家看似一枝独秀,但大势仍是门阀执政,皇帝病危,涉尚书事者不会只有一家。陆家独领,难免饱受非议。因此陆侍中为北海公加此虚衔,也是在其他世家叫嚣之前分摊自己的权威。北海公如果接受,由于未加侍中,在入朝后分摊世家们的压力,也会沦为陆家的喉舌。若北海公固辞,那么其他世家并无北海公之地位功勋,也不会因为尚书事而闹开。”
    王赫一边慨叹一边点头道:“这小娘子也够会玩啊。”
    吴玥笑着擦了擦佩剑:“逆风执炬,必然自焚烧身。殿堂秉烛,才能光照世人。”
    第245章 暗变
    《论语》有载: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三月初三, 上巳节,士民祓除畔浴,天子亦要率皇后与妃嫔与郊外祭祀高禖。自崔谅之乱后, 皇家已不行祭祀许久,或为安抚民心考量, 或为皇室权威考量,这场郊祀已被有司提前拟定下来。即便是门阀执政, 但并不意味着御座上的皇帝无关紧要。海清河晏之时,十二旈的国君仍需被拿出来在民间遛一遛。世家们拱卫皇权, 这是天下最体面的职事,通过祭祀对皇帝进行确权后, 他们才能心安理得地将这些权力截流。如今长安郊野已无敌兵, 只要将流民安顿好,郊祀自然无忧。
    随着祭祀高禖之礼提上日程,朝廷内的新一轮任命也颁布下来。原本不常置的太常, 由渤海高氏的高宇初担任。这一信号微妙地暗指了渤海王或将迎娶楚国公主,高氏作为渤海国本地豪族,荣任九卿, 既是对渤海王的抬举, 也是对楚国公主的尊重。毕竟魏国已称得上是连年战乱,继续打下去, 熬干的不是国库,而是世族。因此,各家对皇帝抬举宗王的举动也多有容忍。
    自前朝太康年间,宗王与封国世族便有诸多联系,或姻娅相连,或主臣相托。成都王司马颖之于蜀郡常骞,琅琊王司马睿之于琅琊王导,所谓昔日“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便有颇多地域政治之因。诸侯王不乏辟封国内世族为官,情同兄弟,义同交友。世族以家族利益为宗旨,和本地宗王相互扶持,成为了一荣共荣的政治关系。
    渤海王元洸治下,除却国相是汉中王氏的王子卿外,属国官员大部分都是渤海本地世人。封国之内的政策、赋税、铸业、鱼盐,在部分奉予宗王这个所有人后,余者皆是世族们的隐性红利。这既是帝王无力插手皇子封国的衰颓,也是世族内部潜移默化的规则。
    上巳节前,宫中仍发生了一件大事,薛容华竟在小伽蓝寺被找到。当日保太后欲杀薛容华,宫里那么乱,一年多来都杳无音信,大家总觉得薛容华早已不在人事。如今薛容华被人寻到,皇帝自然也是欣喜的。
    宫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说来也巧,五皇子元洸于小伽蓝寺中祭拜,要奉香火钱。当时五皇子随身携带铜板不多,取出后细数了一回,便点了八百零一枚铜钱,说,既是为父皇祈福便奉与父皇诞辰等同之数祭奠吧。待祭祀完毕,佛像后禅室遂有响动,随后容华一身缁衣踉跄走出,含泪而泣。
    薛容华被找到后,即可被安排送往后妃们居住的宫室。魏帝见了前来复命的元洸,内心也不乏感慨:“她心里到底还记挂着朕。”
    元洸闻言只是默然,他是少数知道故事真相的人之一。他所奉的并非八百零一钱,而是七百一十钱。当他看到薛容华出现的那一刻,便决意将这个真相深埋于心。薛容华缁衣是真,哭泣亦是真,至于哭泣的对象,想来并不是自己的父皇。至于那七百一十钱背后真正的故事,他既不知道,也不忍再去打探。
    此时太常高宇初已奉命入内。
    魏帝因身体原因,此次郊祀并不随行,皇后与嫔妃也就不必出席。将高宇初呈递的祭祀仪注粗粗御览了一遍,随后笑着道:“高太常安排稳妥。祭祀高禖的事,既然太子去了,让太子妃也跟着一块去祭拜祭拜吧。至于授以弓矢之礼,让他俩按着仪制来。”魏帝笑言迷离,满是慈祥意态,旋即又指了指元洸道,“五郎也去,楚国公主的聘雁你自己去弄。”
    高宇初低头应是,又道:“尚书台仪曹的人早上来问臣,乳母李氏是否也要随行祭祀。此事还请陛下斟酌,臣不敢擅专。”
    魏帝的神色恢复了往日的冷漠与难以揣度,半晌后才沉声道:“她也不去。”
    傍晚尚书省值房内,陆昭仍在阅览文书。朝廷最新的诏令已下,陆昭暂平尚书事,以此来为最后录尚书事做一个过渡。在听到仪曹的侍郎将今日高宇初与皇帝讨论过的议程呈报后,陆昭将议程接过,举重若轻地放在一边。她身后恰是一张绢面画屏,浅绛山水,万丈险峰在左,千里湍江在右,晦明难辨的青白色雾霭自四面八方涌荡而来,仿佛天鸣漏雨已盈贯耳畔。
    陆昭用水润了墨,随后起笔书写,一边书写一边道:“立春元日郊祀未行,恐于春耕不利,百姓无心稼穑,不若此次郊祀请治粟内史等一并前往祭祀。中书省,王监身份贵重,不可不到场。至于郊祀车舆法驾,倒不必动用禁军。北海公与车骑将军俱在京畿,各遣一卫随侍即可。”说完,陆昭将已书好的信件加印封口,随后交予先前在门外值候吴玥道,“送此信至司徒府。”
    郊祭乃国之大事,亦是军事。依常制,整个帝国以皇帝为首的权位深重者即将脱离宫中的宿卫,暂时离开皇宫。此时谁离皇宫——这个权力中枢最近,并且控制了部分禁军,谁就有能力发动政变。这部分力量可能很小,与秦州等地的兵马相比,根本不足以相提并论。但是秦州刺史的官职再大,掌握的兵再多,也不可能发动政变。
    原因无他,拱卫京畿的不仅有秦州,还有雍州、司州、北六镇,中央完全可以调兵来打。更重要的是,所有刺史督军事下各级官员,多少都会将家属留在长安作为人质。只要地方闹起来,闹事者大多会先被手下人背刺。再高的威望也不值得他人为你抛家舍业。
    权力核心的夺取流程简单来讲就是入宫、控制进军、封锁内外城,随后无论借由皇帝、皇后还是太后出诏,再利用台省内现有的尚书、中书部分官员,将自己的诉求通过合法章程走全,最后公之于众。区别只是这个诉求可能是废立,也可能是直接篡权。而尚书之事,帝王所掌,禁军之力,皇帝统辖,拿下这两样,皇权就是牢固的。
    如果一个人在禁军中有力量,即便是很小,那也有掌握皇帝和整个官僚架构的可能。如今即将郊祀,皇帝本人不出皇宫,太子与殿中尚书这个禁军统领即将离开皇宫,这是一个隐晦危险的政治信号。
    陆昭在捕捉到这一点后,也旋即做出了应对。如今同样不出皇宫的还有太子的乳母,而同为诸侯王的元洸被遣出皇宫。那么在皇帝的一手操办下,余下的人则是要参与权力核心变动的。皇帝大概率是和太子乳母串联的,下手的目标应该是姜绍等势力,淄川王元湛大概率是和姜昭仪一起作为人质扣留内宫。姜绍毕竟贵为三公,手上还是有营兵的。
    其实这和陆昭并无直接关系,但陆昭隐隐感觉魏帝或许要借由这一次肃清姜绍来协助太子的乳母李氏以及卫尉杨宁等人实现一次军事抓权。毕竟军队的归属感与忠诚需要通过至少一次实战才能够完成。这样做看上去没有动陆昭的人,但其实也是在蚕食陆昭在禁军中的掌控力。
    陆昭修长的手指有一搭没一搭地敲击着桌案。让治粟内史一块跟着出城郊祭,为的是让司农印可以跟着走。她也打算将王峤一家拉出城去,中书印如今已被行台归还给了王峤,她准备让王峤把引也随身带上。没有了合法制诏,那些人在宫城里也闹腾不出多大的水花出来。现在她唯一需要关注的点是距离武库最近的司徒府,即原丞相府,还有就是把控长安城的护军将军。
    北海公元丕既得太尉加衔后,在世族们的一力运作下,剥夺了其护军将军一职。但是这个职位是否能够落到自家手里,仍是未知。
    陆昭慢慢起身,披上氅衣。如今她还是必须要见见亲自录尚书事的那个人。
    此次元澈赶回长安带兵不多,如今这一批人马分散在大司马门与武库附近,但在居所周围仍守着两百宿卫。元澈见陆昭身着公服入内,其身后又如以往那般呼啦啦跟着一大群人,不免笑开:“殿中尚书若有事求孤,实在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只身前往未必不能成事。”待四下没有了人,他亲自替陆昭解了氅衣,顺带用手背贴了贴她的脸:“都凉透了。”
    陆昭单指将元澈的手从脸颊上调开。她需要尚书印,现下又没有录尚书事,有些事情不得不拿禁军作架子,用威势逼一逼他,交印出来盖章。原本不必走这个流程,皇城驰道一条街,谁都知道她是爹,乖觉一些的不必等她动禁军,早就乖乖奉上印来。只是元澈偏不,不但不坐班尚书省,每次派人去请印都是一口回绝,偏要自己兴师动众赶过来。也不知元澈是不是有什么受虐的癖好,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品尝一下被权臣拿捏的滋味。
    元澈回手拿过陆昭递过来待盖章的公文,不仅啧啧叹了两声:“中护军,殿中尚书好大的手笔。印就在案上,自己去拿。”
    护军将军乃是都城禁军要职,陆昭本以为不会如此顺利。见元澈应下,她小心翼翼地笑了笑,回身就要去取,谁知元澈忽然从后面钩住了她的衣带。
    第246章 上巳
    窗外桃花落如雪霰, 耸动着繁华子的心,挑开了轻薄儿的眼,满心满眼尽是佳人的回身隐笑之态, 却步敛袖之姿。元澈的手指轻轻一弯,借着这股力将人重新拉回了怀里, 却感到胸口一硌, 一双素白的手刀劈剑斩一般抵在了薄薄的衣料上。
    他俯身向她耳畔探去,只见一丝冷汗自延颈秀项而下,皓质如呈露。“这么着急要中领军干嘛?”
    “着急吗?”陆昭表面波澜不惊, 手腕上却下了死力,“兄长掌控长安城防, 车骑将军加护军,不过多了个四品的衔。郊祀在即, 也好有个护銮驾的名分。”
    “哦,倒不知此护军是否掌典武之选?”他感受到了权臣的敷衍、肆意以及堂而皇之, 心底的那一点点难以忍受的躁逐渐染上眉间,“听说自司马师领中护军后, 至晋一朝, 护军将军已调至三品,却不再掌武官升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司马家知道这个官职有多大的能耐。三年的武官选拔权, 足够让那些不得志者替你卖命了。”
    薄薄的衣料逐渐被体温渥得烫手,陆昭慢慢缩回指尖,勾了勾嘴角:“司马师?我怎么觉得自己倒像是曹爽, 出趟皇城郊游, 武库不在手,司马门亦被夺, 被人矫了诏。我的血是不是也要染在渭水里了?”
    元澈又把陆昭的手摁回了怀里,声音与眼帘一同垂下:“当年曹爽就真赢
    不了了吗?他是中领军,桓范给他送来了大司农印,只要他肯挟皇帝奔赴许昌,令於天下,谁敢不应。他输了,不过是因为信了司马懿的发誓。”
    “千百年永恒流过的洛水,四十年的清望高誉,誓言不过如此。”陆昭轻轻地笑了笑,“皇帝与你乳母俱在内宫,宿卫藏了他们多少人,我根本不曾知道。待行台归来,兄长便回秦州,居住在这深宫中的就仅仅是我一个人。宫墙那么高,只要有人轻轻一推,就可以了结一个人的性命。皇帝那么在意保太后执政的旧制,一旦太子妃有了妊娠,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母留子。那时候殿下又能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誓言呢?我的死能解决你们太多的问题,我不得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元澈的手顺着陆昭的手腕将这一抹白揉进了心口中,冰冷的世界依偎着滚烫的炉。她索要的并不算多,只是他能给的只有更少。“日后行台归来,孤来接掌禁军,不会让这些事情发生。这个誓言,孤还发得起,你可放心了?”
    陆昭将手回夺,亦道:“若臣执掌禁军,也不会让这些事情发生,殿下难道就放心了吗?”
    趁着他尚在愣怔之中,那双冰凉的手一撤,便回身去取印。元澈只觉得胸口更冷了几分,眼见着那枚印章按下一片朱红,美人携纸侧环过身,容身黯淡地要推门出去,旋即冷笑道:“拿下了这道任命,你合该高兴。”
    陆昭回头笑了笑:“殿下为国选才,秉公无私,臣高兴。”
新书推荐: 在恐怖游戏里被疯狂觊觎(np) 羞辱对象是恋爱脑(系统) 坏女人贯彻始终 霸榜不下 快穿之天师逆袭 细说红尘 在狗血文里做返聘老师[快穿] 漂亮npc是小可怜[快穿] 我开出租不拉客,只拉女鬼和模特 我不信我比不上他